白天的时辰划分——中国古代的"更"制-是几-FAD网
百科
FAD网是几网

白天的时辰划分——中国古代的"更"制

发布

白天的时辰划分——中国古代的"更"制,在中国古代,时间的计量体系中,白天被划分为“更”,这是一种独特的计时方法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精细划分,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白天的“更”制是如何运作的。

一、更的起源与演变

“更”源于我国古代的夜间计时制度,最初是为了解决夜间照明不便的问题。汉代时已有“五更”的概念,每更大约为现在的两个小时。到了唐宋时期,随着社会的发展,白天也开始采用类似的方法划分,形成了“日中为午,日入为昏,黄昏为戌,夜半为子”的二十四小时制,其中白天被分为“平旦”、“日出”、“食时”、“隅中”、“正午”、“日昳”、“晡时”、“日入”等八“更”。

二、白天更的具体划分

以下是白天的八更名称及其对应的时间段:

  • 平旦

    约清晨4点至6点,太阳初升,万物苏醒。

  • 日出

    约6点至8点,太阳升起,大地渐亮。

  • 食时

    约8点至10点,早餐时间,寓意开始新的一天。

  • 隅中

    约10点至12点,上午忙碌,接近中午。

  • 正午

    约12点,一天中最热之时,午时三刻。

  • 日昳

    约12点至14点,午后阳光强烈,稍显慵懒。

  • 晡时

    约14点至16点,下午茶时,休息片刻。

  • 日入

    约16点至18点,夕阳西下,象征一天的结束。

三、更制的文化意义

白天的“更”制不仅是一种计时工具,更是传统文化中对生活节奏的细致描绘,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生活的哲学思考。通过更名,人们可以感知到时间的流逝,调整作息,顺应自然,从而达到身心和谐。

结语

虽然现代生活中已不再严格遵循古代的“更”制,但它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,仍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。通过理解“更”的划分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,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,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