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为何被称为"重阳节":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-什么-FAD网
百科
FAD网什么网

重阳节为何被称为"重阳节":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

发布

重阳节为何被称为"重阳节":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,重阳节,又称“登高节”、“茱萸节”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,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。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节日名称的由来,以及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。

一、"重阳"的由来

“重阳”二字源于古代的阴阳学说,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月日,九为阳数之极,九月初九,两“九”相重,故称“重阳”。在中国传统的历法中,九九归一,象征着长久和吉祥,因此被视为吉利的日子。

二、避邪驱疫的传说

据《续齐谐记》记载,汉代时,人们认为九月九日是恶月,这一天会有鬼魅出没。古人佩戴茱萸、登高饮酒,旨在驱邪避疫,寄托对健康长寿的期盼。茱萸的香气被认为可以辟邪,而登高则寓意远离病魔,这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。

三、尊老爱幼的文化体现

重阳节也与尊老爱幼的传统紧密相连。古人以九九为长寿之数,故此日也被赋予敬老的意义。自唐代起,就有登高赏菊、佩茱萸、吃重阳糕等习俗,这些活动寓含着对老年人的关怀和祝福。

四、节日庆祝活动

除了上述传统,重阳节还有插茱萸、赏菊花、登高等活动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,赏菊则象征着高洁品格。同时,这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,许多地方会举办敬老活动,如慰问老人、为老人表演节目等。

总结

重阳节之所以被称为“重阳”,既体现了古代阴阳五行理论,又承载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和习俗传承。这个节日不仅是一个自然时令的庆祝,更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、祈福避邪的重要文化载体。了解重阳节的由来,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佳节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