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》的作者探析-是谁-FAD网
百科
FAD网是谁网

《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》的作者探析

发布

《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》的作者探析,这句著名的诗句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”出自中国古代文学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情感和民族精神。它究竟是哪位文人墨客的杰作呢?让我们一起探寻它的出处和背景。

一、诗句出处

这句诗出自三国时期曹魏著名诗人曹植的《白马篇》。曹植,字子建,是曹操的儿子,才华横溢,被誉为“建安七子”之一。他在《白马篇》中借马言志,表达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心和为国捐躯的豪情。

原文回顾

原句是:“白马饰金羁,连翩西北驰。借问谁家子,幽并游侠儿。少小去乡邑,扬声沙漠垂。宿昔秉良弓,楛矢何参差。控弦破左的,右发摧月支。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。狡捷过猴猿,勇剽若豹螭。边城多警急,虏骑数迁移。羽檄从北来,厉马登高堤。长驱蹈匈奴,左顾凌鲜卑。弃身锋刃端,性命安可怀?父母且不顾,何言子与妻!名编壮士籍,不得中顾私。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。”

诗词解读

这句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”是对英勇无畏、为国捐躯精神的高度概括。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忠诚与牺牲的理解,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大义的坚定信念。

历史影响

《白马篇》不仅是曹植的代表作之一,其豪放激昂的风格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这句诗常被引用,用来激励人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,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战。

总结来说,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”这句诗,不仅描绘了一位英勇的游侠形象,更是表达了曹植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。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的象征。